经纬纵横处 灯火照长路——建工价值观的泥土与钢
来源: 时间:2025-09-28 浏览量:451

月的合肥,梧桐叶在暖风中翻涌成绿浪。当我驾车驶过北二环高架,后视镜里掠过簇新的隔音屏,挡风玻璃前在建的匝道桥不断延伸——这座城市的路网永远处在生长中,像一株根系不断蔓延的巨树。车流如织的声浪中,恍惚又听见2018年春天混凝土泵车的轰鸣。那时我刚加入安徽建工路桥公司,站在郎溪路五标项目的钢筋森林里,第一次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筋骨。

七年时光流转,从市政高架到国道桥梁,从抗洪前线到党群阵地,我逐渐理解前辈们沉默的坚守。在杭埠河抢险的暴雨夜接过浸透雨水的党旗,在怀远征迁现场听老乡用方言喊“师傅来喝口水”,在深夜预制场见证技术人员为半毫米误差较真......安徽建工集团“诚信共赢、卓越创新、忠诚担当、敬业清正”的核心价值观,就这样化作无数具体而微的片段,融进沥青摊铺时的蒸腾热气,嵌入桥墩钢筋里的冰冷螺纹。

诚信共赢:涡水之上的金铆合桥

初到怀远G206-03标项目时,恰逢涡河八桥建设关键期。记忆中最鲜活的,是南岸工地旁那顶褪色的蓝色帐篷。征迁协调组在此架起临时驿站,政策文件被翻译成方言,补偿方案摊在冬日的暖阳下。有老农攥着土地证反复摩挲,技术员便用木棍在沙地上勾画桥墩与田埂的距离;有商户忧心工期影响生计,项目经理带着施工时序表登门,将机械作业的节奏掰碎了解释。这些看似琐碎的碰撞,最终在茶碗与图纸的往复流转间,淬炼出“阳光征迁”的朴素哲学——诚信从不是单方面的承诺,而是用透明铆接信任的榫卯。

与当地施工队伍的“传帮带”模式更显深意。老师傅带着青年技术员辨认混凝土的凝固特性,年轻工程师用三维模型诠释传统工艺的科学原理。预制场里,方言与图纸术语交织成特殊的和声;交底会上,安全帽与笔记本并排陈列,仿佛在进行技术的接力传承。当47公里的国道改建工程于国庆前顺利通车,改善的不仅是怀远城区的交通条件,更是皖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动脉。那些曾被视作阻力的诉求、曾被看作差异的经验,最终都融入了工程的生命线。当载满石榴的货车驶向远方,当夕阳在斜拉索上编织金线,这座桥早已超越物理意义上的连接——它是用诚信浇筑的同心圆,在皖北大地上漾开绵长的涟漪。

卓越创新:郎溪路上的破壁密码

参与郎溪路五标建设时,城市地下管网的交错如同盘根老树。项目团队面对国防光缆、供水燃气管道等十余种地下管线的挑战,创新采用分区分段、动态协调的施工策略,将复杂的工程任务拆解为可操作的单元。针对管线迁移这一难题,团队打破常规思路,建立起与所有产权单位的实时协调机制,通过反复论证优化施工方案,在确保城市“生命线”安全的前提下,为高架主体施工开辟出作业面。

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,工地封闭管理中的场景令人难忘:戴着口罩的测量员在晨雾中校准仪器,工程调度表上的数字在电话铃声中延伸,预制围挡圈起的方寸之地里,焊花溅落的星辰照亮了安全帽下的眼睛。这些画面里没有跌宕的情节,只有无数个精准如发条的协作瞬间。当项目如期贯通的那一刻,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的嘉奖,更印证了集团“卓越创新”的实践价值——以科学思维解码复杂命题,用系统方法提升工程质效。这段经历让我深切领悟:真正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的口号,而是扎根现实难题淬炼的解题智慧,是将每个工程瓶颈锻造成破局支点的行动哲学。

忠诚担当:巢湖岸边的红色堤坝

2020年7月22日的夜晚,至今仍像胶片般清晰。杭埠河大桥在暴雨中震颤,巢湖水位突破历史极值。接到紧急通知时,建工路桥党员突击队的红马甲在雨夜里连成星河。“三天筑起防洪生命线!”现场负责人的声音混着雨声砸在泥地上。那七十二小时里,两万只编织袋在党员职工手中接力传递,一千台次机械的轰鸣声里此起彼伏的“我来!”“我上!”如战鼓擂动。随着木桩次第钉入堤岸、雨布层层覆盖裂隙、沙袋垒成坚实屏障,突击队员们在党旗下组成人墙,将防汛物资从堤脚传递至堤顶,汗水混着雨水在雨布上汇成细流。

今年“五一”重访杭埠河,当年4.5米高的红色堤坝已融入环巢湖大道。但老同事们依然习惯在暴雨天查看堤岸,这份融入血脉的担当意识,早已超越物理意义上的工程期限。堤下芦苇丛中,村民自发竖起的“同心护堤”木牌经风雨剥蚀却始终挺立,与不远处“党员责任区”的标识牌遥相呼应。正如我们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常说的:建工人筑就的不仅是看得见的堤坝,更是守护民生的精神堤防。

敬业清正:灯火里的初心守望

参加党群工作后,我的视角从施工一线转向精神家园建设。整理基层党建档案时,2020年抗洪抢险的请战书上还留着汗渍和泥点;“清风路桥 你我同行”演讲比赛中,刚毕业的技术员讲述着婉拒材料商饭局的故事;某项目党支部将超标办公用房改造成农民工学校的案例,成为廉洁教育的鲜活教材。

这些年我见过最清亮的眼睛,是项目材料员核对钢筋数量时,镜片上反射的探照灯光;听过最踏实的话,是现场技术员说“这车混凝土磅差不能超过三公斤”;最动人的画面,是项目经理把供应商送的年货原样退回后,伏在办公桌前标记工程节点的侧影。这些碎片拼起来,才懂“敬业清正”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。它是报销单上工整的数字,是安全交底时多问的那句“还有谁没听懂”,是明明能凑合却非要较真的那股劲儿。就像高架桥里的预应力钢绞线,看不见却撑得起千斤重量——真正的风骨,从来都是沉默地长在年轮里。

向新而行:永远在路上的远征

今穿行在合肥高架路网中,常与安徽建工参与建设的项目不期而遇。南二环289天的攻坚,宿松路190天的奇迹,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用青春热血书写的城市史诗。而更让我自豪的是,新一代建工人正将这份精神注入时代脉搏:他们依然带着老式卷尺,但手机里装着三维建模软件;仍旧会在暴雨中抢修围挡,却也开始用无人机巡检边坡。在某个凌晨的预制场,年轻技术员为半毫米误差与老师傅激烈讨论,晨光中两人却又并肩调试新购的数控设备——这是属于建设者的薪火相传。

站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与“十五五”谋篇的交汇点,回望集团七十余载征程,从肩挑手扛的号子声里走来,向智能建造的数字化蓝海奔去。我们见证着江淮大地上手推车碾出的第一道车辙,也架起过海外工程中全自动摊铺机熨平的沥青长卷;曾在月光下用算盘核对混凝土配比,而今在BIM系统中推演桥梁的应力曲线。时代更迭中,脚手架换成云平台,墨斗线化作激光束,但深植血脉的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”作风始终如一,如同钢筋焊接时迸发的火花,在传承中愈发明亮。那些刻在鲁班奖杯上的荣耀、写在专利证书上的智慧、融在百姓笑容里的认可,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:建工人的精神高地,不在云端在泥土;国企的价值观丰碑,不靠口号靠桩基。

长路灯火照山河

暮色渐浓,远处在建的工地上,塔吊灯光次第亮起,如星辰垂落人间。我知道,又一群建工人正在浇筑新的年轮。七十余载春秋更迭,安徽建工人以桩基为铆钉锚定江淮大地,用焊缝作经纬编织交通动脉,将“诚信共赢、卓越创新、忠诚担当、敬业清正”的价值准则熔铸成纵横千里的钢脊梁。从巢湖惊涛中的红色堤坝到皖北平原的金铆合桥,从郎溪路地下的智慧破壁到智能建造时代的数字远征,我们看见一种精神正在钢与泥的共生中拔节生长。建工人的灯火永远向着未知延伸,如同钢筋焊接时迸发的火花,在暗夜中勾勒出光的轨迹。这些光束终将汇成星河,带着泥土的温度与钢铁的意志,奔涌向民族复兴的壮阔江海。路在脚下向八方伸展,灯在云端为时代导航,这便是建工人与江河大地最深情的对话。



建工路桥